wifi5g與2.4g區(qū)別,5g橋接跟2.4g橋接的區(qū)別
wifi5g與2.4g區(qū)別,5g橋接跟2.4g橋接的區(qū)別
信號傳輸?shù)乃俣龋和粋€路由下的WiFi,5g頻段的信號要比2.4G頻段的信號快幾倍;比如:高速路和普通道路的區(qū)別;
穿墻能力對比:同一個路由的WiFi,2.4G頻段信號要比5G頻段信號能力強;抗干擾:同一個路由下的WiFi信號,5g頻段要比2.4G頻段更能抗干擾,5g信號的可連接的用戶數(shù)比2.4G多很多。
傳輸距離:同一個WiFi下,2.4G頻段的傳輸距離要比5頻段遠很多。
無線信號,穿越障礙物時,無線信號中繼時,可以用2.4G頻段;沒有障礙物的空間,建議用5G頻段,比如在客廳,路由也在客廳就用5g信號。目前很多路由都支持同時發(fā)出兩個信號,你可以根據建議切換5g或2.4g信號的WiFi。
5GWiFi更省電。
兩者安防大發(fā)射功率一樣。
在無干擾時2.4G應該會稍微省電(遠距離衰減較少,相同距離下保持同等通信質量需要的發(fā)射功率較?。?/p>
實際情況下2.4G干擾比較嚴重,終端需要提升發(fā)射功率保證通信質量/需要多次重發(fā),也會增加耗電。室內環(huán)境復雜(墻/門等障礙物),5G需要更高發(fā)射功率保證信號收發(fā)。
2.4G 穿透性好 傳輸距離近
5g穿透性差 傳輸距離遠
2.4G頻段室內環(huán)境中抗衰減能力強,劣勢是許多設備用的都是2.4GHz,所以干擾很多,不能保障足夠的穩(wěn)定性。對于802.11a來說,它用的是5GHz,包含了UNII的三個頻段,從5.1~5.8GHz都有覆蓋;這個頻段安防大的優(yōu)勢是目前應用較少,很多安防都是需要申請許可的,所以干擾非常小,能保障傳輸?shù)馁|量;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室內的抗衰減能力弱,隔個幾堵墻也許就歇菜了。
2.4G常用在WIFI信號覆蓋(也就是無線上網)和無線橋接(網橋),因為使用2.4G的用戶太多了(如家用無線路由器等),在城市里使用難免會有干擾(只有三個互不干擾頻段),一般在野外使用還是不錯的,價格也便宜。傳輸距離一般在20KM以內(15KM時選用的天線會非常大,按裝很不方便)建議10KM以內的項目使用。另一個優(yōu)點是無線接收設備(無線網卡)的普及可以用他做無線AP來使用。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改成2.3G去使用,這樣就免去了干擾,成本也會降底很多,性價比非常高。
5.1G、5.2G、5.3G、5.4G、5.5G、5.6G、5.7和5.8都屬于5G頻段,國內一些安防公司生產的無線產品都同時支持上屬頻段(如linkpower品牌等)5G的頻段選擇范圍非常廣,所以很適合多點監(jiān)控時使用(如20至100個攝像機)無線在城區(qū)或野外等條件下,一般5G設備傳輸距離在1KM-----40KM之間,價格同比2.4G產品高出不少,都是成對或一對多的去使用.
關于無線的穿透能力這塊,2.4G和5G產品在橋接傳輸方面沒有多大區(qū)別。因為無線安防大的缺點就是他的繞射能力差,但是他的實際帶寬很高。這就是所謂常說的有長必有短吧。
但2.4G如果做為AP來用,加大功率的話可以穿透三層實墻還是沒問題的。
區(qū)別在于信號的穿透能力和傳輸距離不同。
2.4G頻段的WiFi信號穿透能力強,傳輸距離較遠,5G頻段的WiFi信號穿透能力弱,傳輸距離短。
雙頻無線路由器,指同時工作在2.4GHz和5.0GHz頻段的無線路由器,相比于單頻段無線路由器,它具有更高的無線傳輸速率,具備更強的抗干擾性,無線信號更強,穩(wěn)定性更高,不容易掉線。雙頻無線路由器已經成為無線產品的主流發(fā)展趨勢。
無線路由器也像其他無線產品一樣屬于射頻(RF)系統(tǒng),需要工作在一定的頻率范圍之內,才能夠與其他設備相互通訊,我們把這個頻率范圍叫做無線路由器的工作頻段。
但不同的產品由于采用不同的網絡標準,故采用的工作頻段也不太一樣,無線路由器工作的頻段一般分為2.4GHz和5.0GHz兩個頻段。2.4GHz是早期無線路由器普遍采用的頻段,一直延續(xù)至今;5GHz也開始得到廣泛應用,與2.4GHz相結合就組成了雙頻無線路由器。
2.4G頻帶比5g頻帶信號更好,穿墻能力更強,如果你的路由器在別的房間那么建議調成2.4G頻帶。
而5G頻帶的干擾更小,比起2.4G頻帶網速更快,缺點就是穿墻能力不行, 如果路由器和你在在一個房間,建議調成5G頻帶。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97661a.com/news/296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