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地膜:從土壤中來,到土壤中去(秸稈處理好,霧霾消散早?。ㄉ疃乳L文))
農機大全網(www.97661a.com)今天給各位分享秸稈地膜:從土壤中來,到土壤中去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秸稈處理好,霧霾消散早?。ㄉ疃乳L文)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
秸稈地膜:從土壤中來,到土壤中去 ♂
秸稈地膜:從土壤中來,到土壤中去資料圖
“我國目前年產秸稈9億多噸,其中有1/3被浪費掉,8000多萬噸廢渣污染環(huán)境。秸稈纖維基地膜是國內首創(chuàng)的新技術成果,以秸稈為原料,利用造紙平臺制成,是可循環(huán)利用環(huán)保型農業(yè)地膜。以目前種植有機水稻為例,整個水稻生長過程需要進行3次人工除草,畝均費用900多元錢。而一張秸稈地膜只需200多元錢,一次性覆蓋就能解決問題。東北三省共有9000萬畝水田,80%的種植戶使用農藥除草劑,如果水稻田間都敷設秸稈纖維地膜,可減少除草劑用量3.96萬噸?!?月中旬,國家秸稈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盟理事長彭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我國是農業(yè)種植大國,自1979年從日本引進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以來,為我國農業(yè)高產增效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殘留農用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殘膜量逐漸增加,極易造成地膜污染。而且傳統地膜不能被降解,殘留地膜在自然狀態(tài)下可在土壤中存留200年以上,給農業(yè)生產和環(huán)境帶來一系列危害。
據統計,我國每年殘存在田野、土壤、溝河中的塑料薄膜至少占到供應總量的10%,現累計殘存量已達千萬噸以上。廢棄在農田里的農膜碎片及其他塑料垃圾不但給田間管理帶來不便,而且進入土壤后,會破壞土壤耕作層結構,導致土壤板結,影響土壤的通透性及水分的上下輸導,阻礙植物吸收水分及種子的發(fā)芽生長,造成作物根系生長發(fā)育不良,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會影響到農作物的品質。
據專家測算,當每畝土地殘留塑料制品達到3.9公斤時,可使玉米減產11%~23%、小麥減產9%~16%、水稻減產9%~14%、大豆減產5.5%~9%、蔬菜減產14%~59%。長期以來,重使用、輕回收,農用地膜殘留導致的“白色污染”已成為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農業(yè)面源污染已經使農業(yè)超過工業(yè)成為中國最大的面源污染產業(yè),嚴重影響農業(yè)產業(yè)的正常發(fā)展。
東北農業(yè)大學工程學院院長陳海濤教授介紹說,隨著綠色生態(tài)農業(yè)的推進,為了實現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對農用地膜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可降解地膜才是杜絕“白色污染”的根本方法,但目前市面上流通使用的光降解地膜、熱氧降解地膜及淀粉填充地膜等“可降解”地膜實際主體成分還是聚乙烯,使用后裂解成碎塊埋在土壤中無法完全回收,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
目前殘膜回收大多采用人工方式,回收不徹底且效率較低,回收的地膜也多為就地處理,堆積在田埂或田間道路上,不僅會再次污染環(huán)境,還造成了資源浪費。如果強制性回收地膜,但由于各地的種植方式不同,廢舊農膜機械化回收機具差異較大,地域適用性差,導致配置回收機械的成本較高,而機械回收后仍然需要人工二次撿收,因此回收成本難以降低。
“加大技術創(chuàng)新力度,加快推進全生物可降解農膜研發(fā)試驗與推廣應用,從根本上解決地膜污染問題,這才是治本之道?!标惡淌谡f。
為此,他帶領團隊經過10年潛心研究,與黑龍江省秸樂農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聯手合作攻關,在農作物秸稈纖維地膜技術基礎上,成功地研發(fā)了秸稈纖維基地膜,用來替代目前常用的塑料地膜。
據秸樂公司總經理王宏介紹,該項技術是以水稻、玉米、大豆等各類農作物秸稈為原料,利用現有造紙設備,不需要化學助劑,通過純物理方法提取秸稈纖維原料加工成可降解環(huán)保地膜,原材料資源豐富且成本較低,既可綜合循環(huán)利用秸稈減少資源浪費,避免環(huán)境污染,又可抑制雜草生長,減少農藥使用量,保水保墑保肥培肥地力替代塑料地膜杜絕“白色污染”。
雖然秸稈地膜比傳統聚乙烯農膜生產經營成本略高,但秸稈作為可再生資源可被降解循環(huán)利用,農戶在使用過程中減少了農藥化肥的用量,培肥了地力,從綜合效益來看具有推廣普及的價值。
目前,該項技術成果已在全國數十個基地分別實施了水稻和蔬菜覆膜栽培試驗示范,成效顯著,有望在全國進行大面積推廣。實踐證明,在生育期內雜草量僅為裸地栽培的2%~8%、傳統塑料地膜的9%~15%;在保水保墑、培肥地力方面,保墑性能與塑料地膜相當,較裸地提高土壤含水率33.5%~100%;蔬菜栽培較裸地增產15%以上,水稻栽培較裸地增產5%。
秸稈處理好,霧霾消散早!(深度長文) ♂
秸稈處理好,霧霾消散早!(深度長文)要問2015年最大的熱詞是什么?恐怕“霧霾”即使不當選,也會是名列前三的備選詞。雖然環(huán)保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相比2014年霧霾天數(北京)有所減少,但我們的直觀感受反而更加痛苦,連續(xù)到來的霾天不但持續(xù)而且強烈,數值更是突破極限(指數高達1400的重度污染)。而霧霾也不只是北京的事,全國從北到南,所有的大城市及周邊地區(qū)幾乎無一不曾中過“霾伏”。
霧霾的成因不一而足,但您恐怕沒想到,其中一個重要源頭竟然是來源于我們農機圈熟知的秸稈焚燒!下面,就讓咱們一起,探究一下霧霾的前世今生,看一看霧霾和燒秸稈究竟有無關系?以及,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一)霧霾是怎么來的?
十面霾伏,誰也逃不掉
2015年初,柴靜調查霧霾的紀錄片《穹頂之下》,一時間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轟動。無論是看過的,亦或沒能鼓足勇氣去看這部紀錄片的,都無不對霧霾的危害又加深了一輪新的印象。
霧霾中的北京
視頻中有一段環(huán)保部提供的數據,可謂觸目驚心:2014年北京污染天數為175天,天津197天,成都125天,沈陽152天,蘭州112天,石家莊高達264天……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無一幸免,全中了“霾”伏。
關于霧霾,網絡上一位河南籍“段子手”的形容令人印象深刻——“相比于京霾的厚重、冀霾的激烈、粵霾的陰冷,我更喜歡豫霾的醇厚、真實和獨一無二的鄉(xiāng)土氣息。脫硫脫硝的低溫濕潤煤煙與秸稈焚燒的碳香充分混合,加上尾氣的催化和低氣壓的襯托,最后再經裊裊硫煙的勾兌,使得它經久而爽口,干冽且綿長,吸入后掛肺、沁心、入髓,讓品味者肺腑欲焚,欲罷而不能。霧為帝都厚,霾是河南醇?!?/p>
看罷這個段子,我們在啞然失笑的同時,又深深體會到作者心中真正隱藏著的苦悶于與無奈。是的,我們之所以對此感到如此共鳴,正是因為這個段子道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時間退回到帝都的2015年的11月30日,當時北京全城PM2.5濃度一度達到了1000微克/立方米。到了12月1日,北京氣象臺終于發(fā)布了大霧橙色預警信號,外加此前已經發(fā)布的霾橙色預警和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北京出現罕見的“三橙齊發(fā)”。那段時間的微信朋友圈,分分鐘成了“霧霾杯攝影大賽”。
以上種種,都說明中國的霧霾已經進入到了“嚴重時期”,治理迫在眉睫,但是在研究怎么治理之前,我們還需從源頭著手,先看一看霧霾是怎么來的。
霧霾究竟是怎么來的
中國的霧霾,污染物主要是PM2.5。這是一種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物體顆粒,危害巨大。首先這種東西是能被直接呼吸入我們的肺,其次,其中含有鉛、錳、鎘、銻、鍶、砷、鎳等多種重金屬和硫酸鹽、多環(huán)芳烴等有害物。這種東西進入身體,大多是出不來的,而且有研究表明,這些物質與癌癥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北京市霧霾來源
那么,霧霾是從哪里來的呢?按照官方的說法,中國“霧霾”的產生,主要源于燃煤、工業(yè)尾氣污染、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等因素。2015年,環(huán)保部公布的9大城市的污染源中,北京、杭州、廣州、深圳的首要污染來源是機動車,石家莊、南京是燃煤,天津、上海、寧波分別是揚塵、流動源、工業(yè)生產。
不過,也有行業(yè)專家認為,中國霧霾大范圍的產生并不與這些因素呈正相關。比如在夜間,運行中的汽車大幅減少、工廠停產、工地停工、職工下班、商業(yè)打烊、發(fā)電廠負荷下降,向大氣中排放污染物的強度大幅降低,但“霧霾”的強度卻顯著增強;早上,生產生活恢復正常,向大氣中排放污染物的強度提高,但“霧霾”強度卻穩(wěn)定或呈下降趨勢。這種變化趨勢并不是偶爾發(fā)生的現象,而是形成了一般性的規(guī)律。
不管專家怎么認為,也不管氣象局發(fā)沒發(fā)霧霾預警,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默默思考過這個問題。霧霾來源無非是,工業(yè)煙囪,車輛排氣筒,煤、作物秸稈燃燒。但其實,我們真正關心的,并不是霧霾怎么來的,而是霧霾來了,我們該怎么辦,如何才能治理好霧霾。才能不用每天帶著口罩出門。
“我就想知道它怎么沒的?!?/span>
縱觀國內外,不是光中國有霧霾?!吧瞎拧钡撵F霾之都,大家都很熟悉,倫敦。
上世紀60年代,英國倫敦也發(fā)生過霧霾事件。那時候的倫敦,人們走在大街上都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的腳,人們會感到呼吸困難,正如今天我們患上“北京咳”。倫敦當時陷入了一片死寂,在走路時只能靠盲人來帶領自己回家,前前后后,在這場霧霾災難中死去了近一萬兩千人。
曾經的霧都倫敦
后來,英國先后頒布了《凈化空氣條例》等法令,規(guī)定工業(yè)燃料里的含硫上限;通過征收氣候變化稅、設立碳基金、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等激勵和懲罰機制,才促使企業(yè)進行節(jié)能減排。更重要的是,英國將重工業(yè)逐漸轉向國外,本國多發(fā)展研發(fā)及文化體育產業(yè),從根背上鏟除了霧霾的根源。如此多管齊下,才逐漸摘掉了“霧都”的帽子。
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美國也曾因工業(yè)排放、汽車尾氣等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和霧霾現象。20世紀中期,洛杉磯一帶大氣臭氧濃度很高,光化學煙霧問題突出,在1952年和1955年兩次釀成短短數日內幾百位老人死亡的慘劇。
為此,美國采取區(qū)域環(huán)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進行統一管理。環(huán)保機構有權進行立法、執(zhí)法、處罰,并通過強制執(zhí)行手段和監(jiān)控、技術改進等相結合的方式協調開展工作。1990年,《清潔空氣法案》修正案通過,美國環(huán)保署1997年設立專門針對大氣PM2.5含量的標準,以便更好檢測過去被忽略的這類細小顆粒物。
美國大氣污染控制方式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排污權交易,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確定的條件下,利用市場機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利即排污權,并允許這種權利像商品那樣買賣,以此來進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從而達到減少排放量、保護環(huán)境的目的。
回到國內來看,去年新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也從今年開始施行。這部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不僅在法條數量上幾近翻一倍,內容上也基本對所有現行法條作出修改,而且也明確了治理空氣污染的執(zhí)法部門是環(huán)保部。柴靜視頻中提到的沒有“牙齒”(執(zhí)法權)的環(huán)保部一去不返了。
新的《大氣法》還對我們比較關心的非道路排放標準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和處罰方法:“進口、銷售超過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按照職責沒收違法所得,并處貨值金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沒收銷毀無法達到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p>
用環(huán)保部污染防治司大氣處副處長汪濤的話說就是“處罰方法更明確了,更嚴厲了”,以往是“并處利潤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現在是“并處貨值金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足可見國家治理霧霾的決心之大。
但是話說回來,國家要發(fā)展,經濟要增長,我們技術升級迭代的步伐又慢,犧牲環(huán)境是在所難免的,就比如說,“APCE藍”過后,北京周邊的工業(yè)煙囪照舊會冒出黑煙,各地的農田照樣會焚燒秸稈。
說到秸稈焚燒,我們不得不承認,生物質燃燒,尤其是這種大范圍無任何處理的生物質燃燒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尤為嚴重,甚至超過非道路機械的排放總量。
(二)燒秸稈是霧霾的“元兇”嗎?
矛頭指向秸稈焚燒
不久前,筆者在一次采訪時,曾聽當地接待的人士說過一個“小道消息”:一位部級領導去地方視察時,飛機在降落前被一片黑煙遮住了視線,即便明知已經到達了目的地,卻怎么也看不到機場跑道降落不了,最終愣是打道回府了。而這次事件造成的原因,就是因為當地秸稈焚燒造成的空氣污染太重。
而筆者在采訪遼寧省沈陽地區(qū)一位農機大戶時,他告訴記者:“每年秋收后,到處都是燒苞米桿子的味道,東營那邊的機場基本上都無法起飛、降落。雖然上面查的緊,但是老百姓半夜偷偷燒啊?!彼€告訴記者 ,東北那樣蔚藍的天空,一焚燒就全完了,整個天空被黑煙彌漫,連綿數百里,城市也在劫難逃。
秸稈燒得昏天黑日
看來,秸稈焚燒不僅成為農村環(huán)境保護的瓶頸問題,甚至成為殃及城市環(huán)境、造成霧霾的罪魁禍首。如果拋開造成霧霾這一點來看,秸稈焚燒還有那些害處呢?
首先,秸稈焚燒會產生大量煙霧,從而引發(fā)交通事故,影響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還有可能引燃周圍的易燃物,導致“火燒連營”,一旦引發(fā)麥田大火,往往很難控制,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其次,焚燒秸稈會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農田質量下降,地表中的微生物會被燒死,腐殖質、有機質也會被礦化,從而加重土壤板結,破壞地力,加劇干旱,使農作物的生長因而受到影響。
這么多害處,為什么人們還在燒
記者曾采訪過一位黑龍江的農戶,問起秸稈,他說燒秸稈其實是近十來年的事:“以前的秸稈哪舍得燒啊,全部收起來抱回家燒火,取暖做飯用,但是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電器、煤氣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了,大家對柴草的需求自然就下降了。加上家里缺少勞力干活,秸稈只能就地一燒?!?/span>
農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
他還告訴記者,黑龍江現在很多地方也推行秸稈還田,就是直接深翻地,把秸稈扣到里面。
河北省合作社一位機手告訴記者,農民之所以喜歡燒秸稈,甚至是冒著被罰款、拘留的風險也要燒秸稈,主要原因是是秸稈處理的成本太高,機械收割留茬比較高,影響下一季農作物的播種,尤其是中原小麥玉米輪作區(qū)。另外一點就是很多農民都認定焚燒秸稈產生的草木灰是一種很好的肥料。
據記者了解到,目前河北省大部分地區(qū)秸稈處理都是粉碎還田的方式,和秸稈焚燒相比,秸稈還田似乎對空氣污染小很多,但是也并不是最理想的秸稈處理方式。
秸稈還田固然好,但問題也很多
秸稈還田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機械將秸稈直接打碎還田,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將秸稈腐化分解。另一種秸稈還田的方法是將秸稈收集粉碎后,摻進適量石灰和人畜糞便,讓其發(fā)酵,在半氧化半還原的環(huán)境里變質腐爛,再取出肥田使用。目前應用前者的地區(qū)比較多,但這種直接還田的方法會產生很多危害。
比如說,植物本身若有病菌、蟲害,那么秸稈還田會將病菌埋伏地下,容易誘發(fā)下茬莊稼再生病害。
記者曾三夏麥收期間在河北邯鄲、廊坊、山東菏澤等地做過調查,凡是秸稈還田的地方,病蟲害就會高發(fā),導致農作物減產,農業(yè)新技術、新品種帶來的增產效益幾乎被抵消殆盡。魯西南一位農戶告訴記者,“過去一畝地30―40元農藥就不少了,現在需要70元左右農藥還治不住蟲?!庇纱硕鴣淼氖称钒踩娃r藥殘留問題愈發(fā)突出。
另外一點就是秸稈如果太多,那么直接還田,腐熟速度慢,將會影響下茬莊稼發(fā)芽、生根。
如同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政府引導秸稈還田,固然高于“秸稈禁燒”,但關鍵是要引導到一個正確方向上來。不能一味禁燒秸稈,也不能一刀切全部還田,連年還田。
美國、俄羅斯等發(fā)達國家秸稈還田之所以取得較好的效果,那是因為這些國家地廣人稀,可以實行耕地輪作制,美國休耕一年,俄羅斯休耕兩年。
一兩年的時間,不僅蟲害因為沒有莊稼可吃而被餓死,在長時間的熟腐中死亡,而且秸稈也在田里得到了有效的發(fā)酵分解。而我國人多地少,一年往往種兩茬以上莊稼,必須反復輪作,方可解決十三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秸稈在田里根本沒有腐熟的時間和過程,反而成了病蟲的休眠床和培養(yǎng)基,病蟲害成倍增加。
秸稈焚燒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秸稈還田凸現各種弊端。那么,中國秸稈的出路何在呢?
(三)秸稈綜合開發(fā)利用是最好的出路
秸稈綜合開發(fā)利用是最好的出路
據有關統計,我國每年可生成7億多噸秸稈。有專家表示,,農業(yè)投入的51%都將轉化為秸稈,如果能夠將秸稈吃干榨盡,那么就可以再造一個農業(yè)。
把秸稈“吃干榨盡”就是指秸稈的綜合開發(fā)利用,例如可以用秸稈為原料造紙;或者利用秸稈生產無甲醛系列秸板,廣泛用作高檔家具、高檔包裝、高檔建筑材料以及高檔音箱等基材;或者鼓勵農民擴大養(yǎng)殖規(guī)模,使秸稈成為牛羊的粗飼料;抑或可以利用秸稈汽化原理和技術,在農村推行秸稈沼氣工程。
秸稈回收
從國外情況看,特別是在發(fā)達國家,通過科技進步與創(chuàng)新,為農作物秸稈的綜合開發(fā)利用找到了多種用途,除傳統的將秸稈粉碎還田作有機肥料外,還走出了秸稈飼料、秸稈汽化、秸稈發(fā)電、秸稈乙醇、秸稈建材等新路子,大大提高了秸稈的利用值和利用率,值得我們借鑒。
在美國,有24個農業(yè)州,每年能收集大約4 500萬噸秸稈,被用作飼料,或者用來蓋房,將整捆的秸稈高強度擠壓后填充新房的墻壁;此外,美國還積極推動再生能源事業(yè),把秸稈作為新興的替代燃料特別是生物燃料,從中提取乙醇進行開發(fā)利用,使秸稈綜合回收利用有了新發(fā)展。當然,這些活動得到了政府補貼等政策的鼓勵與支持。
在歐洲,則開創(chuàng)了秸稈發(fā)電的新途徑。丹麥是世界上首先用秸稈發(fā)電的國家,農民將秸稈賣給電廠發(fā)電,滿足上萬戶居民的用電和供熱需求,電廠降低了原料成本,居民獲得了實惠的電價,而秸稈燃燒后的草木灰又無償地還給農民作了肥料,從而形成了一個工業(yè)與農業(yè)相銜接的循環(huán)經濟圈。
在日本,人們主要是把秸稈翻入土層中還田用作肥料,也把秸稈用作粗飼料喂養(yǎng)家畜;此外,對部分難以處理的秸稈,則通過專門組織、采取統一地點和時間進行就地焚燒。日本也在積極挖掘秸稈的燃料轉化潛力,已研制出從秸稈所含纖維素中提取酒精燃料的技術。
秸稈可以變廢為寶
在秸稈回收方面,世界頂級跨國巨頭們都有著豐富的經驗,有些還在中國市場上推出了具有針對性的秸稈回收機械產品。
另外,筆者認為,秸稈回收方面,用戶不能在裝置上進行二次浪費,質量不好的打捆機,不但打出來的草捆不好,還會因故障率高造成損失。
秸稈回收的草捆除了可以銷售給當地發(fā)電廠、造紙廠、畜牧養(yǎng)殖場,還可以利用秸稈汽化原理和技術,在家里安裝一套秸稈沼氣系統,節(jié)能環(huán)保。
秸稈綜合利用應盡快出臺政策法規(guī)
以往,我們在燒秸稈方面的做法大多是“禁”,執(zhí)法手段大多是“查”和“罰”。然而,事實證明,僅靠“查禁”這一項管理手段,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不但沒有那么多的執(zhí)法人員,更沒有特別先進的監(jiān)控手段和大規(guī)模的監(jiān)察能力,執(zhí)行起來成本也太高。
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
那么,更加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是什么呢?
一是依靠市場手段,變“禁”為“補”。二是將秸稈綜合利用盡快納入國家的行政和法律法規(guī)體系,建立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
目前,國家農業(yè)四大補貼已經實施了很多年,而近年實施的深松作業(yè)補貼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于秸稈焚燒,如果能夠由國家財政進行有效補貼,對其綜合利用勢必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至于怎么補?我們的建議是,與其補貼那些不焚燒秸稈的農民,不如補貼那些從事秸稈綜合利用的農機手、合作社等機構,按照他們的作業(yè)面積或秸稈收獲量進行補貼,收集的秸稈多了,焚燒的秸稈自然就少了。農業(yè)機構看到收集秸稈效益增加,自然也會有足夠的積極性去做這件事,至于農民的利益如何保障,可以交給農機作業(yè)市場自行調節(jié)。
同時,也要建秸稈綜合利用的循環(huán)經濟體系,為秸稈利用找好“出路”。目前來看,作為能源再利用、造紙發(fā)電、以及加工飼料能都有已經產生相應的經濟模式,但在成本、效益和技術上,或多或少都遇到各自的的瓶頸,需要國家出臺相應政策,打通秸稈綜合利用的市場環(huán)節(jié),建立市場體系。
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中國的農村真的可以不用焚燒秸稈,而是能夠把秸稈都利用起來,讓傳統農業(yè)社會的“柴火”變成了現代文明的“薪火”。同時也為我們的空氣污染治理貢獻一份力量。(完)
本文圖片源于網絡
秸稈就地還田,土地肥了農家富了 ♂
秸稈就地還田,土地肥了農家富了又到了收獲季節(jié),在遼寧省昌圖縣亮中橋鎮(zhèn)亮中村的一塊玉米地里,只見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墜得玉米稈直不起腰。盛泰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盛鐵庸告訴記者,再過幾天就要收割了,農民們坐在家里等著送錢就行了。
原來,今年盛泰農機專業(yè)合作社與當地村民簽訂了近8000畝的代耕代作協議,合作社收取一定的費用,村民們也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坐享先進生產技術帶來的實惠。
資料圖
盛泰農機專業(yè)合作社今年從收割機“吐”出的不再是玉米棒,而是金燦燦的玉米粒。收割、摘穗、脫粒等工序一次完成,秸稈被粉碎后就地還田。
現在,昌圖農民更會算賬了:春天玉米機械精播,每畝地僅種子錢就可節(jié)省20元;秋天玉米機械收獲花錢不比雇人工貴,還省時省力……
以前,有的農民為了來年農田方便耕作,想方設法把地里秸稈清理掉,這樣做損失了大量的有機質,采取焚燒的方式還會發(fā)生火災,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而且污染環(huán)境,如今,這種情況被完全改變了。盛鐵庸介紹,他們現在有5種模式應對秸稈問題:大壟雙行,秸稈打碎,深翻,打包和全部拉走。目前來看,效果最好的是大壟雙行。
玉米大壟雙行種植技術就是把原來2條65厘米寬的小壟合并成130厘米寬的大壟,即把原來65厘米均勻行距變成窄行行距40厘米、寬行行距90厘米的不均勻行距種植。通俗的說法就是:兩壟并一壟,一壟種雙行。
因為大壟雙行收獲時留高茬30厘米左右或者秸稈粉碎還田,第二年春季用免耕播種機在90厘米的寬行內播種,40厘米的窄行就可實現保護性耕作。由于在大壟雙行上種植了行距為40厘米的2行,使大壟之間的玉米行距達到90厘米,因此,每行玉米都是邊行,增強了其通風透光的能力,植株的光合作用明顯提高,從而達到根深葉茂。
因作物產量的95%來自光合作用,僅5%來自土壤和施肥等,采用大壟雙行種植有效地增強了根系吸收土壤深層水分和養(yǎng)分的能力。由于采用大型機械作業(yè),一次可完成多項作業(yè),減少了拖拉機的進地次數,降低了作業(yè)成本,每公頃可節(jié)約成本500元。
“畝產高10%,施肥少10公斤,還環(huán)保,從今年開始,昌圖縣全面推廣這一種植模式?!辈龍D縣農機局局長丁文波說,近年來隨著機收率的上升,玉米秸稈散落田間,春秋機械化整地前,農民不得不大量焚燒秸稈,這樣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huán)境,還破壞了土壤營養(yǎng),同時,機收地塊多次被碾壓,導致土地嚴重板結,給糧食生產帶來嚴重影響。針對這一問題,縣農機局制定了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田間機械化處理技術實施方案,并得到了省農委農機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昌圖縣已被農業(yè)部確定為保護性耕作技術創(chuàng)新與集成示范推廣項目縣,確立了全秸稈粉碎還田覆蓋和秸稈部分粉碎還田覆蓋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全秸稈粉碎還田模式集成了玉米機械化收獲秸稈粉碎還田、秋季秸稈二次粉碎全秸稈還田覆蓋、秋季高性能深松機整地或缺口重靶表土處理和密植玉米品種寬窄行免耕播種技術。
日前,遼寧省農機技術推廣總站在昌圖縣召開全省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技術現場會,總結推廣昌圖縣在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中的做法和經驗。
“籽粒直收的玉米經加工或烘干即可直接入庫儲存,0.06公頃地能節(jié)約成本100元左右,這就相當于直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笔㈣F庸說。
昌圖縣玉米秸稈年產量巨大,約有180萬噸,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技術模式使得平均每畝增產100公斤左右,平均每畝提高經濟效益80元以上,達到了有效利用玉米秸稈、培肥地力的效果,獲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97661a.com/news/264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