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貿“老兵”的心聲
一位外貿“老兵”的心聲
“當時來了就是執(zhí)行巴基斯坦古杜電站?!?國機集團下屬企業(yè)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設集團”)顧問楊曙明說。2019年8月的一個午后,這位八旬老人平靜地講起改革開放初期自己外貿工作的經歷。
-01-
1978年,中設集團成立,從零開始從事進出口經營業(yè)務。楊曙明就是第一批來到中設集團的人員之一。此前他在機械部展覽辦公室工作,負責我國機電產品在國內外的展覽展示。懂火電站和水電站技術的他一來到中設集團就進入了成套處能源組。
他負責執(zhí)行的巴基斯坦古杜電站是中國公司首次在與蘇聯(lián)、日本、法國等國公司競爭中中標的機組設計、制造、安裝承包工程項目。工程歷盡艱難,歷時近三年,提前近一月出色完工,這成為國機人后來開拓海外市場的名片。此后多年奮戰(zhàn),國機品牌最終成長為電站工程出口全國第一,并第一個把中國的電站成套設備出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馬來西亞、伊朗、伊拉克等國家,帶動了我國高技術含量的相關成套設備的出口。
楊曙明在孟加拉電廠二號機組主廠房
楊曙明在孟加拉電廠變電站工地
-02-
在如今的新聞報道中,大家經常能看到對海外工程建設人員艱苦工作的描述,而幾十年前,楊曙明這樣第一批“走出去”的國機人,面臨的是比現(xiàn)在落后得多的國內外環(huán)境,吃得苦、受的罪也更多。
那時,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在世界上還是個新面孔?!爱敃r,我們出國后,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是日本人。他們也不相信我們的技術和產品。市場開拓推廣很困難?!睏钍锩髡f,“另外,每個國家習慣不一樣,標準不一樣,我們也沒有經驗,連可行性報告、商務合同都沒有寫過,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慢慢摸索?!?/p>
中設集團商務談判小組(左三為楊曙明)
項目執(zhí)行階段,第一批海外人也遇到了很多困難,甚至危險?!?991年,我們在建設孟加拉吉大港電廠項目時,遭遇了百年歷史上最強勁的颶風,風速達到250公里/小時。當時,剛開始土地平整,我們搭建的臨時工房、車都被刮翻了?!?楊曙明回憶說。
在有些國家,平日的吃喝、人身安全也成了問題。楊曙明告訴記者,有的地方衛(wèi)生情況很差,大餅上落著一層蒼蠅,拿起來吃的時候,嗡的一聲都散了;有的國家水質很差,為了解決飲水問題,項目部還需要自己打井解決吃水問題;有的國家治安不好,駐外人員、現(xiàn)場經常遭遇搶劫,最后只得請了90多個保安來保障人員安全……那時的駐外人員,一出國就要在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下長駐2年,除非有特殊情況才能向公司請假回國。
孟加拉吉大港電冷卻塔工地
盡管條件艱苦、開拓艱難,楊曙明回憶起當時的時光,仍非常懷念。“開始出去的時候,剛改革開放,各方面問題很多,海外的條件也很差,當時甚至覺得這個活兒真不是人干的。但現(xiàn)在想起那時的青春歲月,覺得那些經歷很有意義,看到現(xiàn)在的集團更覺得當時的付出很值得”。
-03-
開拓者是企業(yè)發(fā)展的奠基柱石,是企業(yè)的傳統(tǒng)和記憶。
如今,2000年退休、今年再次從返聘顧問崗位上離開的楊曙明還十分關注企業(yè)發(fā)展,他叮囑年輕人,做好駐外工作需要向綜合型人才發(fā)展,要善于學習;要在業(yè)務中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不斷總結經驗;要關注每個項目的地域特色和工程技術特色,快速把握難點進行決策并敢于創(chuàng)新。
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做了幾十年外貿工作、經常出國的楊曙明感慨道,中國的進步、中國人的富足全世界有目共睹。外國人對中國人從不認識、看不起,到認識、慢慢接受,再到驚嘆佩服,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他有幸見證并參與了這個飛躍的過程,感到特別自豪。
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希望中國人的工程能更多的進入發(fā)達國家市場。這是一個老外貿人的心聲。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97661a.com/news/17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