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經銷商:如何從三流升級到一流?
農機經銷商:如何從三流升級到一流?
資料圖
農機經銷商是農資行業(yè)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群體,據(jù)農機流通協(xié)會的統(tǒng)計,在2013年,國內農機經銷商數(shù)量已經超過了1萬家。這么多的經銷商,在經過十幾年的市場大洗禮之后已經形成層次分明的三個等級,其中一流經銷商實力強悍,在行業(yè)內有很強的影響力,品牌資源在向其集中,比如吉峰農機、江蘇蘇欣、安徽青園等一線經銷商;三流經銷商則是大大小小的夫妻店;剩下的二線經銷商,不是鼓足干勁向一流看齊,就是正在淪落為三流。
農機行業(yè)經過混沌競爭期之后,如今經銷商境界已經非常明確,行業(yè)內“馬太效應”凸顯,大品牌、跨國品牌正在向一流經銷商匯聚,同時廠家的新產品、新營銷政策、培訓機會、金融工具也盡著由一流經銷商先挑;三流的經銷商則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廠家的優(yōu)惠輪不上,用戶嫌棄,政府遺忘,真是老太太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那么一流的經銷商和三流經銷商差距在什么地方?鴻溝到底有多深?從一流到三流之路該如何跨越?
一流做行商,三流做“店商”。
前幾天在考察西北市場時,遇到一個資深的經銷商,當?shù)厥翘O果產區(qū),需求由傳統(tǒng)農機向果蔬轉型。他說他明知道市場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他自己和他的業(yè)務員需要走出去跑大戶,拿項目,但就不知道怎么跑,因為十幾年的業(yè)務就是坐等用戶上門。由于這家店名氣大,他們每年連推廣演示都不需要做,但從2013年開始,“店商”明顯生意少了,競爭多了,日子不好過了。
這家西北經銷商的問題在農機經銷中很有代表性,現(xiàn)在市場需求疲軟,在僧多粥少的市場中,唯有主動出擊才能搶得更多的糧食,才能安全過冬。
當前地方上日子“舒適”的經銷商都是主動出擊的一流經銷商:配合農機推廣部門到處去推廣新機具,整天和大戶廝混,和無孔不入的“機頭”稱兄道弟,和手頭有項目的關鍵人物勾兌等。他們已經從坐商變成了行商,實體店真正成了新零售里所說的形象展示和體驗店,而真正的銷售都是通過兩條腿走出來的。
三流的經銷商恰恰相反,不是一籌莫展,就是幻想著換一個品牌就能回到從前顧客踩斷門檻的好日子,但事實上是不停的換品牌,但經營還是每況愈下,然后是品牌質量也不斷的降格,從一線到二線,以三線,最后到沒有底線,因為廠家都是“勢利眼”,你銷售不好,好品牌自然不會找你,結果是市場淘汰。
這是一個打劫的年代,市場本來就是弱肉強食,蛋糕本身就極有限,笨鳥先飛說不定會搶點糧食回來,但被動挨打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別人吃肉喝湯。
心態(tài)決定結果。一流經銷商和三流經銷商的區(qū)別就是主動與被動的兩種心態(tài)上,主動的積極求變,從坐商變?yōu)樾猩?,而抱殘守缺的還是在做店商。
一流重服務,三流賣產品。
傳統(tǒng)觀念,一個門店里業(yè)務人員是最牛的,收入也是最高的,但最近河北的一個農機店長給了上了一課,讓我記憶深刻。這位85后的店長告訴我,他們店里服務人員收入比他這個店長還要高。
服務人員工資由三部分組成:基本工資+工時費+銷售提成,多數(shù)情況下,服務人員的提成工資比工時費還高,因為服務人員幫用戶解決問題,用戶最信任,所以最了解用戶的需求,往往在服務中就順帶著將產品賣出去了。這位店長告訴我說,他認為服務人員工資比店長高很正常,只要將用戶伺候好了,用戶才能成為回頭客,開發(fā)一個新用戶是維護一個老用戶成本的十倍都不止。
所以同樣都是賣農機的,有的經銷商財源廣進,每天過的還輕松,有的卻很“苦逼”,原因就是他們做事情的順序不一樣,好的經銷商是先做人后做事,差勁的經銷商就是先做事后做人。
這個階段,農機的服務說實話還不掙錢,甚至是賠著錢做,但是沒有舍就沒有得,給用戶服務賠點小錢,用戶多買幾次早就大大的賺了,再說農村是熟人社會,口碑的影響力很大,在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只要你的服務稍好一點,你的競爭優(yōu)勢就很明顯。
一流推全程機械化,三流低價放量。
三流的經銷商現(xiàn)在正陷入一個怪圈,越是銷量下降就越降價,越降價就銷量越上不去。
降價保量對高價值產品更不適用,因為廠家也要維持正常的價格體系,經銷商就是賠錢贈吆喝,廠家也不愿意,低價競爭是傳統(tǒng)的方法,并不是說完全沒有效果,但是空間越來越少,不可持續(xù)。
而一流的農機經銷商近幾年有幾個明顯的變化:一是同一種產品減少代理的品牌,而增加“新、特、優(yōu)”產品,這樣在服務合作社等大用戶時,可以一次性提供全程機械化的產品;二是從以前碰天收的全作物營銷轉向“作物聚焦”,比如有的經銷商稱自己為“煙草農機專家”、“馬鈴薯農機專家”、“大棚機器專家”等,專業(yè)自有專業(yè)的好處,對于合作社等大型組織化用戶,樂意和產品品類全的經銷商合作,省事省錢省工。
所以說,是著眼于眼前些的利益低價放量,過一天是一天呢?還是著眼于長遠,從全局著眼,為用戶直接一站式的產品和服務呢?這就是一線和三線的境界的差距。
一流開創(chuàng)新零售,三流固守傳統(tǒng)業(yè)務。
馬云的“線上+線下+物流”的新零觀念相信不是他憑空想出來的,應該是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農機經銷商中也有勇于探索者,我們所了解到的經銷商中許多正在積極求變,新零售在于他們來說不是馬云說才開始干的,事實上有人已經走到了前面。
比如西南的一家做零配件業(yè)務的農機經銷商,前幾年已經完成了線下和物流的布局,去年開始開發(fā)了自己的線上交易平臺,以方便新老用戶線上選擇,運作一年,業(yè)務量增長一倍還要多,并且該經銷商將公司的股權向骨干員工開放,就象華為公司的全員持股一樣,能激發(fā)員工的積極性,有利于團隊穩(wěn)定。
面對電商的沖擊,所有傳統(tǒng)行業(yè)都不能獨善其身,唯有主動求變才能占領先機,那些排斥電商的就象2016年在政府門口罷工的出租車司機一樣,你自有你的理由,但我進入這個行業(yè)與你無關,我是要創(chuàng)新一個全新的市場,要不跟著干,要不出局。
一流農藥、化肥、農機一體化經營,三流單一業(yè)務。
農機經銷的一體化已經是一個趨勢,因為在競爭下,農資經銷毛利越來越低,單一業(yè)務規(guī)模在縮小,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多樣化經營是趨勢。
市場上已經有一體化的案例,比如陜西大荔幾個年輕的農資經銷商合資成立大農資超市,里面種子、化肥、農藥、農村日用品應有全有,可以真真做到一站式購物,這種模式必將取代單一業(yè)態(tài);另外一些有實力的農機經銷商已經成功的實現(xiàn)了產業(yè)鏈一體化,比如河北圣和就是以前做零配件經銷的,后來從零配件進入農機具、配件的制造,前店后廠做的非常成功,在農機具行業(yè)有一定的知名度。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農資一體化必然是個大趨勢,單一業(yè)務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并且也不方便用戶選擇,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里說:適應就是以萬變求不變!所以農機經銷商就要象水一樣,根據(jù)經營環(huán)境的變化,不斷改變自己的經營模式。
以上就是一流經銷商和三流經銷商的區(qū)別,區(qū)別也是差距,三流經銷商只要能彌補這些差距,自己離一流經銷商也就不遠了。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www.97661a.com/news/151447.html